第214章 揭幕前奏(1 / 2)
杨致未经请旨悍然射杀赵天养,就是为了给皇帝准备一个替罪羊。皇帝盛怒之下,难保还顾忌什么担负杀子恶名。太子一死,卫肃断然无幸。
如今之势,太子已成死老虎,是生是死,于杨致而言并无分别。适时进言劝道:“皇上,请息怒。史笔如刀,杀子之名,实难背负!臣以为,不如将太子暂行囚禁,命其静思己过。至于如何处置,还需彻查太子是否受人挟迫,乃至一时糊涂,待皇上与诸宰辅之臣商议之后,再行定夺不迟。皇上不是说要辰时早朝么?如今乍逢大变人心惶惶,诸事繁杂千头万绪,您是不是此时便传召几位宰辅重臣进宫,先行议个章程?”
杨致这番话说得十分到位,为皇帝善后留下了充分回旋的余地。既是劝谏皇帝太子不是杀不得,而是不那么好杀。太子是不是“受人挟迫”以至“一时糊涂”,还不是你皇帝怎么需要就怎么说?同时提醒了皇帝,眼下最重要的稳定局势,尽快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皇帝心机阴沉一世枭雄,当然不至于随随便便意气用事。冷哼道:“朕岂是不教而诛之人?你所言有理,朕便依你所奏。传旨:召福王赵行、龙渊阁大学王雨农、集贤殿大学士徐文瀚、致休太尉陈文远即刻进宫议事!致儿,趁此间隙,再陪朕去皇后那里走一遭。若非那贱人在背后呐喊撑腰,谅这逆子不会有那个胆量!朕倒要看看,这母子二人在狗急跳墙之时究竟是何德性!”
太子自被册立之日起,便唯恐被其余皇子取而代之,受命署理民政多年,一刻不敢懈怠。素有勤勉仁厚之名,兼之平日十分留意笼络邀买人心,在朝堂内外颇有人望。如今落得个身败名裂、性命不保的田地。众人心下对太子多少抱有几分同情,都隐隐有些不忍。只是自感位卑言轻,不敢妄言而已。
听了杨致这么一谏,皇帝眼睛都不眨就准了,不但没有否认不急于为太子的罪名定性的说法,而且还顺势将罪名往皇后头上引。天威难测,众人虽然一时勘不透皇帝的心思,却都莫名的为太子松了一口气。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太子赵恒原本就不是什么性情刚毅的人。先前意欲服毒自尽,不过是基于骤然陷入失败的懊丧和恐惧,又怎会甘心只求一死?不由自主的抬起头来望向杨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讶异。连原先想痛骂无需杨致假惺惺做滥好人的场面话,都唯恐进一步激怒皇帝改变主意,硬生生的咽了回去。
皇帝尚未移步,严方又近前跪倒,将一条血迹斑驳的绢巾高举过头奏道:“微臣罪该万死!还有一事方才不及向皇上奏明。微臣奉旨赶至皇后寝殿时,皇后业已悬梁自尽,只留有血书一幅。”
“什么?!你说什么?母后……她悬梁自尽了?”太子骇然大惊。随即伏地恸哭起来:“母后!儿臣不孝,是我害了您啊!母后!”
太子呼天抢地,哭得伤心欲绝。恐怕绝非虚假。虽在乍闻事败时禁不住对皇后口出怨言,但自始至终真心真意不遗余力支持他的,只有自己的母亲。他心里清楚,卫妃、皇后相继自尽,都是试图以死替罪,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皇帝只愣了一愣,随后神色间却显得出奇的平静,似乎早已料到皇后会是这么个结局。默默接过皇后的血书绢巾看得半晌,递给了杨致。叹道:“也好。”
皇帝这一次的对手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妻儿与亲家。本就是极为痛心、万分尴尬的“家丑”。所谓天家无父子、帝王无家事,在存亡取舍关头。当然是顾不上讲究这么多。一旦胜负已分,那就不得不认真思量了。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若是痛下狠手,势必为天下人耻笑,让皇族朝臣彻骨生寒,动摇的是自家天下的根基。皇帝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也不会对杨致射杀赵天养做替罪羊予以默认,更不会纳其谏言谨慎处置太子。一个太子是杀是留,已经够令他头痛的了,如果还要考虑如何处置皇后,也将会是十分棘手。皇后决然自尽,死则死矣,皇帝需要考虑的只是给她安上怎样一个“死法”了。
杨致展巾一看,亦是不胜唏嘘:臣妾有幸侍奉陛下三十余载,有情乎?无情乎?唯冷暖自知尔。恒儿自幼温善勤勉,却深为陛下不喜。臣妾唯恐其有朝一日为陛下所弃,是以全心擘划行此大逆之事。事已至此,时也?命也?臣妾自知罪无可赦,已无颜再见陛下。李氏无异心,虎毒不食子,万乞陛下切勿迁怒他人,大事株连!
皇帝与皇后当年联姻,原本就是一桩*裸的政治交易。凭心而论,皇后与太子母子俩数十年来如履薄冰谨慎自处,何曾享受过一丝半点的舒心畅快?皇后的遗书,可谓字字血泪!
皇帝目光空濛的问道:“如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