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 北齐大火(1 / 2)

加入书签

“是。”

“嗯。”轩辕宗点点头,“此时明城知府是何人?可还廉明?”

“是赵昌德,明城百姓在他治下,安居乐业。”想了想,肖靖又补了一句:“他是小人恩师赵明义的儿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轩辕宗大手轻轻地敲着龙椅扶手,道:“赵明义教导有方。”

肖靖不敢接话。

轩辕宗看了肖靖一眼,问道:“汉耿寿昌筑常平仓,时称便矣;今朝中有谓常平仓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你是何说法?”

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了粮食储备,并且从那时起,粮食储备就具有了今天的主要功能,一是稳定粮价,二是防备凶年欠收,三是应对国家大事,例如军事或工程建设。

到了西汉武帝年代,正式形成了“常平仓”制度。

常平仓制度,简单说就是,国家在各地设立仓库,丰收之年粮价较低,国家便以比市场价格高的价钱收购粮食,存入仓库;欠收之年粮价较高,国家便低价卖出粮食,平抑粮价。

因此,常平仓制度的根本在于广大农民和全社会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除了正常的农业丰欠外,常平仓制度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灾民。

肖靖来自乡间,尚未入朝为官,不受朝政议论影响。和皇家又是姻亲关系,轩辕宗想从肖靖口中听听民间对粮仓建制的看法,也不足为奇。

肖靖不提防皇上突然转移了话题,楞了一下,斟酌了一下语句,道:“粮食乃百姓口粮、国家之根本。常平仓之存在自是必要。至于侵刻百姓,小人却有不同看法。若无粮仓,灾年朝廷无粮,必酿大乱。”

见轩辕宗不说话,肖靖大着胆子,道:“南丰战乱结束,土地亩数未见大增,人口增加却迅速,粮食消耗逐年增多。全国状况,小人虽不知晓,此时,却可举一例。”

“明城胡家庄附近千亩土地因种植药材,粮食产量有所降低。京郊平西王府的良田几千亩,也已经改种药材。”

肖靖道:“几千亩虽为数不多,却于当地百姓的粮食息息相关。若无常平仓,一旦有饥荒,当地百姓便会受饥荒之苦。上年水灾便可窥一斑。”

“若说侵刻,不过是说耗费。于万千百姓的口粮比,这些可不计。”说着,肖靖一抱拳,道:“以上便是小人之说法。”

说完,静静地立在一边,心中忐忑不安地等皇上评判。

肖靖的回答略显肤浅。

不过,说实话,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农家少年,让他解决朝廷大事,是为难了些。

轩辕宗不过是想听听底下老百姓们的看法罢了,是以并不评判,直接又问了一个问题。

“当境采买,固虞勒派;采自邻封,又添运费。例价有定,粮价无常。何以使官民两不受累,及时奉行、不至有名无实?”

肖靖微微皱眉。

这个问题,更不好说,因为他问的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意思是,若是当地买粮食,百姓会说强行摊派。从外边买,运费太高。既不让官府为难、百姓又喜闻乐见,果然是个难题。

肖靖突然便想起了自己家的药材生意。

肖瑶的做法是南北分开,便是节省了运费。

佃户们除了交租,剩下的药材都是肖家高价收购。当然了,佃户不卖也可以。

想到这里,肖靖道:“各地的粮食各地入仓,自然最为俭省。百姓家有余粮,多做储仓,可节省朝廷建仓之费,也不是坏事。若是想要百姓乐意,朝廷可出高价购买之。”

这样一来,百姓们自然乐意把可能坏掉的粮食换成银子,谁还会说朝廷强行勒索呢?

轩辕宗略略有些失望。

这小子,出的也是个馊主意。高价收粮,说的容易,哪有那么多钱呢?又不是只收一地,而是南丰全境。现在增加了个西诏,要钱的地方是越来越多了!

轩辕宗不置可否地打发了肖靖,“嗯。下去吧。”

“谢皇上。”肖靖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被小太监带出了大殿。

出了殿门,冷风一吹,方感觉后背竟出了汗,冷飕飕的。

出了宫门,轩辕煜自然忠心地正等着呢,见肖靖一脸轻松,用胳膊肘一捣肖靖,“策问如何?”

“不知道哎。”肖靖大致说了一遍策问的内容,问轩辕煜,“我答的可还行?”

轩辕煜一摊手,“我又不是父皇,怎会知道你答的好坏?不过,为了你,今晚我准备回宫住,给你打听打听。”

两人说定了,高高兴兴地上了街。

肖瑶在医院里有些心神不定,万千心思。

“自己的皇帝公公是不是知道肖靖的身份?按说,应该是知道的,可是,若是人数较多,他也不一定会刻意关注这个。”

“若是知道了谁是肖靖,对他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己平时可没少刺儿他,若是他趁机为难肖靖,岂不是自己的罪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