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中亚风云(1)(1 / 2)
第一百零六章
非军事区的定义,就是两国军队不得进入的地区。根据中苏两国的约定,费尔干纳地区的非军事区地位未定,也就是所有领土所有权存在争议。当初这个约定是建立在中苏两国都没法子搞定对方的基础上,再说当时苏联内斗的厉害,斯大林需要外交政绩来打击对手。
这一地区以前是俄国强占的领土,总体看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更深一起。当地弄了个临时的多方政府费尔干纳地区维持委员会,就是地方上的部落推举头面人物凑一块维护地方的安宁。因为中国人占着费尔干纳城,这个委员会中亲苏分子占多数,所以维持会所在地设在苦盏,属于半天功夫就能逃亡苏联的距离。当时考虑到中国军队占领了费尔干纳城,这一维持会所在地中国方面就默认了。当时两个都需要和平时期来发展,这个问题就没多计较。
因为没有明确的领土所属,这个地区就没有什么政府军的说法,即便在苦盏也就是一个维持治安的警察。但是这个地区的各个部落手里都是有家伙的,为了争夺利益经常互相开战。这一地区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而且多民族混杂。其中势力最大的民族分别是穆斯林和哈萨克,这两个民族之间本就存在矛盾,互相不爽,为了争夺土地水源草场,动刀动枪都是家常便饭。中国方面偷偷支持的是在这一地区相对弱小的穆斯林,苏联方面则支持另外一边。和平时期这一地区的争夺不算太激烈,但是这两年的矛盾却在逐步升级。
究其根源在于斯大林对始终存在的中亚威胁带来的不安感,安集延和费尔干纳这两个地方落在中国人的手里,对苏联中亚的安全威胁太大了。尤其是扩张本性强烈的苏联,这些年一直在阿富汗跟英国掰腕子,虽然暂时落了下风,但是始终没有放弃。正是因为如此,顶在铁路动脉腰眼上的安集延和费尔干纳一线的突出部,才显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发动对华战争肯定是不明智的,怎么解决这个威胁,只能采取控制当地人的手段。
斯大林是个侵略性很强的人,他所主导的苏联战略也是如此,“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些思想是当今苏军的主流。在肃反期间,布柳赫尔就是因为提出对华采取防御战略,被当做投降派给干掉了。当然,这不过是一个借口,其实有没有借口布柳赫尔都得死,这个没什么道理可讲的。苏联在肃反期间就没给讲道理的机会,什么法律什么民主,在苏联很长一个时间段内,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中亚的战略安全,斯大林很重视,下面的人效率自然就很高。既然不能对华开战,那就采取暗中的手段控制这个非军事区好了,明着不能军事存在,按就暗着来。反正这种手段苏联人也很熟练,以前沙俄时期留下的光荣传统很多。
苏联体制的高效在某些方面有巨大的优势,比如在非军事区就是。贝利亚亲自抓这个地区的事情,大批苏联情报人员进入非军事区,帮助哈萨克部落训练军队,大批苏制武器卖给本地的部落,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非军事区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还能勉强抵挡的住哈萨克的穆斯林部落,在不断地武装冲突过程中连续败北。
中国情报部门虽然也有不断的动作,但是明显力度不足。这就是体制上的劣势了,情报部门每年的经费都是死的,每次要增加经费就得打报告,先得找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国防部审核后还得交给国会审议,反正麻烦的很,想从国会那里多弄一分钱真不易。中国还有文人当政限制武夫的传统,尤其清末和北洋初期,那会各地督军留给文官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共和党当政之后,国会虽然不能打压军人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军费开资上一向咬的很死。
由于反应不及,非军事区的穆斯林部落武装遭到了连续打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穆斯林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非军事区边缘地带,距离国防军控制的费尔干纳城也不过二十公里。在这种情况下,安集延要塞警备司令部先做出了反应,抽调一个步兵团进驻费尔干纳,协助穆斯林独立骑兵军第一师,预防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方剑雄接到汇报的时候,非军事区的情况已经不可收拾了。
……………………………………
砰砰砰,密集的枪声入耳,一支正在行军的国防军骑兵部队立刻停了下来。这是从安集延调过来的穆斯林独立骑兵军第一师的骑兵,考虑到非军事区问题的复杂性,骑兵军参谋长张自忠跟随第一师出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