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一榜第三(1 / 2)

加入书签

殿试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唐代的进士榜分两种:一种是殿试结束后,在固定地点张贴布告,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放榜”,因榜头竖黏四张黄纸,故称“金榜”,后世所谓“金榜题名”,指的就是这种榜;另一种是“榜帖”,又叫“金花帖子”,则是官方发往各地的录取公文,相当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

金花帖子包括两部分内容:先列出主司官衔姓名,并其出生年月日、祖父名讳、私忌日期;然后从状元开始,依次罗列考生姓名,并其年龄、籍贯等,汇为一册,贴以金花,这种金花帖子的作用,就是通知中进士的人,你中进士了。

此时放榜的地点在礼部贡院的东墙:在东墙外再建一道短墙,高约丈余,四周绕以棘篱,以防止考生撕榜。

农历二月的长安春寒料峭,放榜前夕,各种“小道消息”纷至沓来,真假莫辨,考生往往怀着忐忑的心情,通宵达旦地等待放榜。

四十多岁的徐安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已经参加了几届科举,却多次颗粒无收,这次他自认为考的还不错,毕竟通过了省试,殿试的淘汰几率并不高。

即便如此,徐安贞依旧十分忐忑,害怕自己的卷子遇到那些过于严厉的大佬,最终因为运气差而在殿试中被黜落,这也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事情……

与徐安贞一起等待放榜的还有不少贡士,他们似乎在讨论不少流传出来的小道消息:

“这次的状元,怕是非王摩诘莫属了,听说他的一份试卷,为相公们解决了老大难的问题……”

“哦?此事当真,王摩诘年纪那么轻,不太可能当状元吧?”

“呵呵,你只要看看最近新的官币已经流入市场,长安的贸易又红火了起来,就知道人家王摩诘为什么能够得到中书门下官员的一致赞赏。而这正是他能够被点为状元的重要原因。”

“这倒是事实,前两次我去西市买东西时,人家居然不收我的钱,不过现在我把钱兑换成了官币之后,倒是可以买卖东西了。”

……

徐安贞听到贡士们的议论,心中自然又羡慕了几分,看人家王摩诘是多么自信,都没有亲自来等待放榜,不过他确实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个王摩诘,不仅诗才一流,而且看样子还挺有干才,若他得了状元,倒也无可非议,只是年龄还是小了点,出的风头太大,却也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徐安贞也听到有关王维的另一种说法,说是正因为王维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赏识,才不可能是状元,古往今来有几个状元官路走得顺?反而是那种一榜二三名,或是二榜进士,在日后会成大器。

若王维真的得到了状元,反而不可能被重用,有人如此断言……

历史上的王维便是状元,可他却被授予了一个闲职太乐丞,虽然是从八品下的职事官,但比起正九品上的校书郎都差得远,实际上一般品级中加“上”字的,都是比较正统的职事官,而有个“下”字的都是佐官、杂官,好比清流与浊流的区别。

这时晨曦洒遍了礼部贡院,伴随着响亮的钟鼓之声,金榜从礼部被簇拥而出,张挂于事先建好的榜墙上。考生们摩肩接踵,纷纷在榜上寻找自己的名字,及第者欣喜若狂,落第者悻悻而归,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徐安贞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顿时松了口气,只觉得想要开心,但却因为自己的年纪,而很难放得开,倒是那些二三十岁的贡士,嗯,现在应该要被称为进士了,发现自己榜上有名时,自然大呼小叫,上窜下跳,足见他们的兴奋。

徐安贞的目光投向了前三名,心中微微一惊,倒是被某些懂官场潜规则的人说中了,王维果然不是状元,而是一榜第三,可谓之“探花”,当然现在的“探花”还没有指代第三的意思,而是指探花宴上的探花使,二三名反而该称为“榜眼”,两只眼睛嘛。(唐朝官方还没有榜眼的叫法,但民间可能有)

这次进士科的前两名虽然名气比不上王维,但却也是在文坛上小有名望的人,状元是杜绾,出身望族,世代为官,身份算得上名门公子;第二名为范崇凯,四川内江人,曾是开元四年进士科的状元热门,但却因为一场大病缺席,两年后的现在再次赴考,进士及第,善属文,以笔千言立就,文思机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