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三百九八章 突飞猛进(2 / 2)

加入书签

这些银行能够不来找华夏高科?毕竟怎么说华夏高科都是中国公司,总归比外国人好说话吧?外国人那是来谈生意的,没什么情面可将,可是华夏高科……这半个自己人啊!可以讲情面啊!所以5月份即将在港港上市的交行,那就跟华夏高科先勾搭上了,结果就是华夏高科花了144.61亿元港币购买交行91.15亿股,拥有19.9%的股权,每股为1.86元。虽然这么一个事儿是贾刚来运营的,但是贾鸿渐有信心——他记得交行的股票在07年年中,也就是一年以后,一股的股价就可以涨到10元港币,也就是说一年里面,华夏高科可以借用这么一笔投资,净赚800多亿元!

而2007年这交行据说还要到上沪的a股发行,这华夏高科肯定要进去“帮忙”啊!这又是狂赚一笔的买卖!预计一年6倍的回报跑不掉!而6月份,中行也要在港港上市,华夏高科答应以51.75亿美元购得近20%的股价,购买价格1.22元一股——发现没有,这华夏高科购买股票基本上都是20%左右甚至更高一点!按照贾鸿渐的记忆到2007年9月盘中价格计算,中行市值最高达到2335亿元,华夏高科可以净赚1932亿元人民币,投资收益4.8倍!而10月份工行那也要上市!华夏高科已经谈好了将要以75.6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约20%的股份,每股价格1.16元左右。而如果贾鸿渐没有记错,按照2007年8月的盘中价格计算,工行市值最高达到2313亿元!也就是说这华夏高科将会入账2018亿元!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84倍!

同样在10月份上市的还有建行,华夏高科这次出钱就少了,收了定向发行39.66亿美元的股票,占建行总股本的14.1%,每股定价约0.94港元。建行上市的发行价格为2.35亿港元。贾鸿渐预计到了2007年9月,建行回归国内a股上市,华夏高科掌握的股权市值应该达到接近3000亿元人民币,共赚2600多亿元。除了上述四大国有银行之外,中型银行的资本重组也如出一辙。也是在这年,兴业银行宣布向华夏高科定向出售27亿元股价,每股售价为2.7元。预计华夏高科可以净赚约600亿。

中国政府对庞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进行的重大改革,被认为“采取了从未尝试过的全新的改革方式和途径”,与之前的所有变革行为一样,它也引用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争论。一些专家表示了强烈的质疑,认为这种银行再造模式有“用国民财富为商业银行洗澡”、“国有银行被贱卖”、“引进战略投资人拒绝内资进入”等诸多嫌疑。不过,所有引进了国际资本的银行,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成功地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后,治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年初,美国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家胡祖六亲自下场参与论战。他在《经济观察报》上撰文认为,“国际战略投资者为中国的银行带来了明显的短期利益,和中长期的潜在‘增值’效应,所以战略投资者通过较低的进入价格以分享部分未来‘溢价’,是合情合理的‘公平买卖’,并无所谓国有资产‘贱卖’问题。”针对“不对民营资本开放”的疑问,胡祖六的回应更是直接:“中国有汇丰、花旗或高盛这样的有国际经验和口碑的民间投资家?”所以,“这些机构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它们可以直接带来商业银行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门当户对’的观念”。他还用一种很轻松的口吻写道,“其实,只要双方互相满意,合作愉快,最终能够增添公司价值,又何必对投资人的选择评头品足,横加干涉?”

胡祖六的立论基础是“用股权换经验”,这颇似当年“用市场换技术”的论调,后者之落空已被证实,前者之成效有待未来的观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每当改革进行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潜伏在中国经济变革逻辑深处的那只“所有制怪兽”总会不可避免地如幽灵般出现,人们一次次地摇摆在效率与公平、突围与代价、创造与分配的辩驳中。

可以说这2006年,那就是华夏高科突飞猛进的一年啊!(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