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1 / 2)
泰伯第八
一、用礼来把握住做事的分寸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是对《为政》篇的注解,泰伯就是吴泰伯,吴泰伯是谁呢?吴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文王的爷爷是太王,是殷商时周的诸侯,太王有三个儿子,即长子泰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传太王有意传位三子季历,因为太王看上了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认为姬昌将来会有所作为,我们知道姬昌就是周文王,太王的大儿子泰伯知道了父亲的意思后就逃走了,因为古代传位都是传给长子的,长子在传位给其他儿子是不可以的。泰伯逃走后太王的次子虞仲也逃走了,后来太王传位于三子季历,季历传给文王,文王传给武王,这就是周建国前后的情况。
泰伯和虞仲逃到了南方,后来武王统一天下后把泰伯和虞仲的后代所居住的地方封为吴国,泰伯没有孩子,这个吴国的诸侯是虞仲的后代。
有一说是太王本来是要传位给泰伯的,但是太王希望泰伯能够推翻殷商的**统治,泰伯认为殷商的问题虽然很大,但是周毕竟是殷商的诸侯,不应该去推翻它。可能这就是父子分歧的原因,所以太王就想传位给三子季历,因为通过他的观察,他认为季历的大儿子姬昌具有这个能力去干这个事情,后来果然不出太王所料,正是姬昌的努力,才有后来武王推翻殷商,统一国家,建立周朝的功业。
我们现在的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由尧、舜、禹、夏、商、周这样传承下来的,周朝的时候,周公将尧、舜、禹、夏、商和以前的文化进行了集成。到了孔子的时候,又是孔子将周公的文化成果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所以孔子对周文化十分推崇,作为礼贤让国的泰伯,孔子当然是赞不绝口了。
孔子说,泰伯这个人,可以说是道德、修养都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了,他多次把天子的位置让了出来,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称赞他了。
这种为了自己的道德信仰连天下都不要的人正是孔子所标榜的典范,是道德仁义的典范,所以这个对《为政》篇作注解的篇章以泰伯来命名实在是合适不过。
接下来我们看,孔子对于人生修养的说明,这个也是作为一个领导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就是说要掌握住分寸,什么事情都不能偏废,如果一味去追求绝对,那么就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庸中和之道。
孔子说,如果只是表现出来很恭敬的样子而在内心没有恭敬的诚意,这样一味的礼貌就是很辛苦,不安然。换句话说,恭敬是需要礼的节制的,礼是什么,礼就是恭敬的内心,而不是繁杂的礼貌。就是说我们恭敬是内心的态度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礼貌形式,如果礼貌的形式重复繁杂,那么就会很辛劳,也没有意义。
谨慎也是君子的修养,但是谨慎也因该有度,过分的谨慎就变成了胆怯,窝囊、无能。同样勇气也是君子的修养,但是勇气如果没有礼的节制,过分的勇就会把事情搞乱,结局就会很糟糕。直率也不错,但是直率也是需要礼的节制,如果太直率了就会变成尖酸刻薄。
我们看到,其实恭、慎、勇、直都是美德,但是这些品德也需要用礼来进行节制,也就是说,要以礼来进行度的把握,不能过分,凡是过了头就不好,就好像我们许多有洁癖的人一样,每天要洗好多次手,有的人时时洗手,岂不知我们周围都是细菌所包围的,过度了你的手也就没有抵抗力了,我估计比别人的手更容易出问题。
孔子接着说,君主对待亲仁感情深厚,人民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君主如果念及旧情,不忘记老朋友,人民就不会人情淡漠,自私成风。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领导人的言行往往会对一个组织形成效仿之风,所以说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自己也必定是一个修养很高的君子,只有这样,整个组织才能仁爱有加,团队感情深厚,组织也才能够发展壮大。
二、顾命托子,君子之交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sè,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这段是关于曾子的篇章,我们再讲述一下,曾子是孔子的心传弟子,我们都知道孔子的那个“吾道一以贯之”的话就是给曾子讲的,也只有曾子能够明白孔子在说什么,所以大家一直认为曾子是继承了孔门学问的。
曾子著有《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子思著有《中庸》这个人物关系我们有必要要搞清楚的。
我们看原文,说曾子有病了,他把他的学生叫了过来说,你们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可能的意思是曾子已经快要离世了,自己的腿脚已经麻木了,叫他的学生帮他把手脚摆好。然后他继续说《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说我做人一辈子,谨慎小心,就像在深渊边上,就像走在薄薄的冰面上一样,就是说学问修养的难度,现在我的手脚都麻木了,我快要死了,从今往后,我想我可以免除灾祸了,学生们啊!
所以说这个做人难,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更是难,时时刻刻都要防范自己的内心,要不然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曾子在快要离世的时候才可以说,我想我以后不会再犯错误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修养的艰难,也说明了曾子的教育传承了孔子的门风,在咽气的最后一刻还是对学生们进行教育,而且是现身教育,也是完全体现了孔子“诲人不倦”的教育jīng神。
曾子在病了的时候,那个孟敬子去看他,孟敬子是鲁国的大夫,问了他一个问题,这里没有说问的是什么,我们参照孟敬子的身份,应该问的是政事,曾子说,鸟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很悲哀的,人要死的时候,讲的话都是善意的,君子着重于学问的有三点,第一点是仪态风度端庄,就能远离粗暴怠慢,第二点是态度端正,就接近了诚信,第三点是谈吐言辞和悦,就会避免粗俗。这是说明一个君子的修养所达到的状态。至于如祭祀之类的为政之事,那是主管小吏的事情。
由这个谈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孟敬子问的是政事,曾子回答的是学问的修养,含义就是至于为政的事情,你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理这些事物的人。由此可见,曾子要说的是一个人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学问修养,仁德培养的问题。学问好了,仁德高尚了,那些为政的事情又有什么呢?
接下来引述了曾子的一句话,表扬了曾子的一个好友,如果我们看曾子对这个话的描述应该是颜回。曾子说,有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有学问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求教,有学问好像没有一样,内涵深厚,看起来好像很空洞,受到别人的不敬也从来不计较,我以前的朋友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一句意思很明白,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不耻下问”“虚怀若谷”“坦荡大度”的意思。这说明一个人的学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候所展现出来的状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啊!
接下来曾子的话是关于君子的信义方面的修为,曾子说,可以把小孩托付给的人,可以把国家命运寄托给的人,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不失却气节的人,--这样的人是君子吧?确实是君子啊!
这三点是君子的信与义,伪君子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平常人当然也不大能够做到,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就说托付小孩吧,如果说你的一个朋友家的小孩在你家附近上学,中午在你家吃顿饭,还是给你交伙食费的,时间长了你还能待他如初吗?就这个小的事情,我想现在很多人都是难以做到的。不要说托付一生的事情了。
我们来看曾子的最后一句话,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能没有胸怀和毅力,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不但重大而且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为什么实现仁德是历史使命呢?仁者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大爱无疆,这个历史使命当然是很重大的,那么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有时间限制吗?没有,一直到死都要去追求,所以这个道路是非常遥远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说一个人立志去为人类服务,就是我们说的大爱天下,就是要具备君子的仁德,君子的仁德怎么具备呢?就在学问之间,所以要对学问有无限的追求与探索,我们说学问就是为人处世,所以我们要追求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只有知识jīng进,然后在处世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具备学问的修养,达到仁德的修为,也只有达到这个地步,才能挑得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的爱天下的使命。
曾子的这个段落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主要还是讲述了学问的态度,仁德的体现,君子的信义以及做学问的人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做学问的态度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让自己因为一点小的过失而犯下重大的错误,要虚怀若谷,平和大度,这样才能达到君子的仁的境界。达到君子仁的境界在行为上就会举止端庄,诚心和悦,在思想上就会信义有加,可以顾命托孤,大节保持。达到仁的最高标准大爱天下的时候,就能肩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直到终老,生命不止,追求不息。
曾子的这些论述基本上是延续了孔子的学问jīng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立志、治学、实践,修为,然后爱人,爱社会,爱天下,这不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天地养育的jīng灵来说,是我们存在于宇宙的jīng神依靠,“天生万物以养人”,我们如果不再去追求大爱这样的生命价值,那我们就真成了“人无一德以报天”了。
三、“为什么?”也可能是被管理者的借口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这个段落没有多少相互的联系,我们先把原文看一下。
孔子说,修身养xìng在于《诗经》,立身之道在于礼,xìng情养成在于音乐。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我们的情感的修养,我们的情感要用什么来修养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学艺术。所以孔子说《诗经》能培养人高尚的情cāo。因为孔子曾今说过《管锥》乐而不yín,哀而不伤,多么美好的情cāo培养佳品啊!礼仪能使我们在社会中立身处事,那么音乐呢?则能培养我们愉悦的xìng情。这些都是很好的论述,但是我们看看现在,现在的文学艺术,大部分不但不能培养我们的xìng情,还会毁坏我们的xìng情呢?
第二句话很重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话在今天的文学界意思很多,因为大家认为这是孔子愚民的论述,所以我们大家都在帮孔子的忙,很多人把这句话进行标断,使其成为mín zhǔ的论述。南怀瑾大师主张还是按照本来的意思解释比较好。先说一下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遵从意志,而不必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意思的解释因为愚民而被大家所诟病,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不改意思也是可以的,举个例子,一个企业新招了许多大学生来上班,部门的主管给他们安排工作,谁谁谁干什么?谁谁谁写什么?这个如果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什么要这么写,那我看这个企业还是关门算了。比如说前台接待,给他看接待章程和接线守则就可以了。你不能告诉他为什么我们要按照这个程序来接待,为什么我们要按照这个内容去接电话,如果都要告诉这些员工为什么的话,你说这个主管需要多长的时间和jīng力去干这个事情呢?同样的,我们一些员工进入工作后也是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文件要用这个格式,为什么接电话要说这样的内容,我看你不是在学习知识,你是在为你的消极怠工在找借口。
还有一个问题是,每个人的经历和学问不同,所以眼光也不用,思想高度也不一样,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阅历和思想高度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时候,作为领导者,怎么讲都讲不明白,那么怎么办呢?先让大家做吧,假以时rì,也许疑问就会自然解决,如果事事都要先讲明原因的话,那黄花菜都凉了吧。例如当年的“下岗”问题,我们的总理被全国人民不理解,但是现在看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的勇气和决心,今天的结果恐怕都是我们不敢想象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