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柴于上帝(1 / 2)
“自古帝王封禅泰山之后,多有灾劫。(请搜索,或者直接输入看最新章节)却是积累不够的原因,”文飞娓娓而谈:“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顿了顿,说道:“说白了,便是携天下之气运和众神谈判罢了!”
原来如此!赵佶恍然大悟,一句话居然被文飞道尽千古之谜。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这个时候三字经约莫已经写出,怕是没有大规模的流传。
然而这种启蒙读物,对于赵佶这种多才多艺,有着深厚文学和艺术素养的皇帝来说,是最简单不过了。不知道文大天师说这些又是什么用意?
“大禹传子,殷商替之。《殷本纪》之中所谓,汤既胜夏,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文飞笑笑说道:“商人没能继承夏之神道,乃以神道设教,以帝喾为天帝。周人革天命,不称帝,而称王了。却就是已经非是帝喾子孙了!”
“后世这天子之名,却都是白叫了!”赵佶感叹着道。
文大天师点点头,说道:“是啊,所以历代大有为之主,都要封禅这泰山,便是要再立这天地间神道的秩序。
只是这神灵们逍遥惯了,又哪里愿意找人管束着?找人要反抗。甚至亲手对付始皇帝,所谓祖龙死而地分……”
“所以到了汉武帝之时。干脆撇下古代神道不理,以公羊学派之法。董仲舒之论,天人感应,再造神道。以太一取代昊天不说,便是封禅泰山,用的都是祭祀太一之礼。后世因之,却是积重难返了!”
“看来都是失败了……”赵佶有些叹息的说道。
“也不尽然,光武复兴,却就是得了鬼神之力相助。西汉末年一直到东汉,谶讳之学盛行。鬼神之力大张。”
后面的话,却就不好和赵佶说了。
汉明帝梦见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请回了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从此之后,佛教就开始盛行中土。
原本分散无组织的本土神灵们根本不是对手,穷极思变之下,为了和佛教对抗这才有着道教出现。
然而这般,本土的神道再是一变。道佛相争气运消长。这才有着南北朝数百年的纷纭乱世。
隋唐之后。天下一统。道佛始终相争不绝。然而道教始终占据着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优势,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在北宋末年,赵佶的手中,道教再次一变,开始本土神道最后的变化。渐渐的形成了后世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格局。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复兴汉室。社会习俗衣冠各个方面都要努力恢复的唐宋制度。却最终有着蒙古百年的割裂,大明之后,道教就从国家的意识形态层面给剥落了出来。
后来的便不过只是一个苟延残喘的过程罢了,没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作用。再不能为国祈福。
道门就一偏流入到个人修炼的神秘学范畴,从一门显学变成了一门神秘学了。在唐宋时候。士大夫们参与斋醮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到了明清之后在参与其中,却就要犯朝廷的忌讳了。
到了文大天师穿越过来的时代,却就可以说是一脉不绝如缕了。甚至很难看到复兴的希望。
然而这个时空之中却不多,道教一直牢牢的占据着这个优势,甚至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文大天师甚至一直做着吸引儒家士大夫们参与进来,改造道门理论的工作,让道门之中展出人道的学问来。
只要道门占据这种优势有着二三十年的功夫,这一切都会逐渐的成形。地位,再也无人可以撼动了!
而这今天,却更是要为这神道,建立万世根基。
两人一路行走上山,此时的泰山自然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路上的风景自然是绝佳。
两个人行了几步,却忽然听到一声虎吼,震的山谷响应。吓的赵佶差点腿软,这可不是御苑之中的豢养的宠物,而是实打实的猛虎。
那一头白色的猛虎从这山林之中窜出,把口中衔着的一棵灵芝放在离着两人十余丈的地方,又是飞一般的去了。
白虎来的快,去的更快,在赵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这白虎就已经飞快的去的没影了。
“这是……”
“白虎衔芝!”文飞哈哈大笑:“这是看咱们上山来封禅,祥瑞太少啊!”
似乎他们这次封禅泰山,也就是黄河之中现了一个巨大的石碑而已。至于石碑上面写着的什么字迹,却是到了现在,也没有人认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