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兵进洛阳(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林南遇刺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晋阳城。

而一听说林南竟然在晋阳侯府遇刺,田丰便弹劾管亥和典韦的失职之过,不过,林南却以“有惊无险,刺客授首”为由驳回了田丰的弹劾,毕竟就算这刺客武功再高,也不可能高过自己,完全没必要追究什么人的责任。

而见林南无恙,并州众臣也都没有追究管亥和典韦的责任,不过,晋阳城和侯府的防卫却明显的加强了。

第三天,沮授便来到了晋阳侯府的议事厅。

见沮授目视左右,林南便屏退了下人,命典韦去看门。

下人退下以后,厅里便只剩下了林南、沮授、王粲三人。

见下人都走了,沮授便道:“主公可知,是谁派人来刺杀主公的?”

林南想了想,忽问:“子正以为呢?”

沮授喘了口气,说道:“是皇上。”

一听沮授这么说,王粲的身子当时便不由自主的抖了一下,随即,王粲便用万分惊疑的目光看着沮授。

而林南却笑着说道:“南也是这么想。”

随即,林南又道:“子正可细言之。”

沮授平复了一下,说道:“朝廷自古薄待功臣,而主公又功高震主,所以,皇上难免会对主公有所忌惮,而如今主公又强占了青州,朝廷虽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代表皇上对此无动于衷,只是碍于主公手中的几十万大军,皇上才不敢把主公怎么样。所以,授以为,万般无奈,皇上才会想到出此下策。”

林南笑道:“子正所料不差,事实也正是如此,前几天,据情报部打探,皇上重病。恐将不久于人世,而张让和何进,正在相互夺权,所以。皇上才会想到在临死前找一个垫背的,才会派人来刺杀我。”

沮授想了想,便道:“那我们是否应该早作准备?”

林南笑道:“不必,只要我不离开并州,皇上也不敢把我怎么样。何况,人家都要死了,咱们还计较什么啊?”

沮授又道:“那皇上驾崩以后,主公打算如何自处?是静观其变,还是回朝主政?”

林南想了想,说道:“我也正为此事感到为难,不知子正有何高见?”

沮授双眼一眯,目光一拢,狠狠的说道:“主公可取而代之。”

沮授说完,王粲便又哆嗦了一下。万分惊讶的看着沮授,就像看待一个外星人一样。

见林南沉思不语,沮授便道:“主公若静观其变,那朝廷便会大乱,天下也会大乱,而主公若回朝主政,恐怕朝中的那些公卿大臣会让主公无所适从。并且,一旦朝廷大乱,天下大乱,主公恐怕也难以置身事外。”

林南又想了片刻。便对沮授说道:“子正,若如你所言,并州众臣会有多少人反对?”

沮授道:“除了二荀和管宁等人,其他人应该没有异议。”

沮授说完。林南便道:“并州内部,现在还不是铁板一块,并且,青州和徐州,暂时也不能大动刀兵,所以。我要取而代之,现在还不是时候。”

林南说完,沮授便道:“可是,等新皇登基以后,天下太平了,那时我们手中还掌握着几十万军队,恐怕会招人非议啊。”

林南笑道:“子正多虑了,子正以为,天下还会太平吗?”

沮授低头沉吟了片刻,猛地抬头说道:“莫非,天下竟还有想取而代之之人?”

林南微微一笑,说道:“这一年来,大汉边境,叛乱四起,北边的张举张纯兄弟,西边的北宫伯玉和李文候,以及南边的山越、区星,这些人的叛乱,虽然都先后被镇压了下去,但是,他们却培养出了很多新的军阀,比如北边的公孙赞,西边的董卓、马腾、韩遂,南边的丁原、孙坚,这些人,难道都各个对大汉忠心?手里有了军队,野心自然也就大了,不过,做得最绝的却是刘焉。”

林南说完,沮授也点头说道:“见天下大乱,这幽州刺史刘焉便向朝廷上表,要求牧守益州,以安身立命,可是,刘焉进入益州以后,竟派张鲁盘踞汉中,截断交通,斩杀汉使,割据一方,其野心可见一般。”

“所以,尽管咱们不动,但还是有人会觊觎汉室江山,所以,咱们没有必要去当出头鸟,等这些人闹够了,咱们再出面收拾残局,天下便可定矣。”

一听林南这么说,沮授便大笑说道:“主公所虑,授不及也。”

随即,沮授又道:“看来,在下是太过心急了。”

林南想了想,便笑道:“子正放心,并州的兵马是不会闲着的。”

实际上,刚到这一年的九月,灵帝便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于是,一边赶紧求医问卜,多进汤药,灵帝一边赶紧和张让何进等人商议后事。

在灵帝的要求下,张让和何进都宣誓效忠大汉,会竭力辅佐太子刘辩即位,同时,还保证不伤害皇子刘协的性命。

可朝廷的事安顿好了,边境上的几个军阀却又令灵帝忧心不已,当然,灵帝最担心的就是林南和董卓二人。

思之再三,灵帝最后还是采纳了张让的建议,派刺客去暗杀林南和董卓。

可惜,事与愿违,灵帝的刺杀计划还是失败了。

知道自己的刺杀计划失败以后,灵帝便更是担忧了。

又心生一计,灵帝便下诏命林南、董卓、丁原三人入京述职,想借机削了三个人的兵权。

而结果,只有荆州刺史丁原一个人去了洛阳城,林南和董卓二人,都上表称病不起。

无奈,灵帝只好加封丁原为荆州牧,赐爵襄阳侯,厚加抚慰了一番,以制衡林南和董卓二人。

在忧虑中,汉灵帝终于在大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11月归西而去。

灵帝驾崩以后,张让和何进便辅助太子刘辩登基称帝。史称少帝,改年号为光显,少帝即位以后,便封皇子刘协为陈留王。

可是。表面平静的大汉朝廷,内部却是矛盾重重。

黄巾起义爆发以后,见官军无能,灵帝便在西园编练了八校新军,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节制全军,其中,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

而灵帝在临死前,考虑到皇子刘协的人身安全,便把皇子刘协托付给了上军校尉蹇硕。

皇子在手,再加上西园八校新军,蹇硕便联合张让和董太后,欲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而大将军何进和袁绍曹操等人,自然是强烈的反对蹇硕的废立之举。

于是,双方便剑拔弩张的对峙起来,形势异常紧迫。

考虑到自己的实力不足,何进便矫诏召林南董卓等人统兵入京,铲除阉党。

于是,正是因为何进的无能,大汉朝廷便彻底的名存实亡了。

而大汉鳌乡侯,前将军,西凉刺史董卓。统领西凉大军二十余万,常有不臣之心。

所以,一接到何进的诏书,董卓便大喜过望。一方面,命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留守西凉,另一方面,董卓和自己的另一个女婿,西凉军师李儒。则统领大军直奔洛阳而来。

大军上路以后,李儒便道:“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暧昧,岳父大人何不差人上表?如此名正言顺,大事便可图矣。”

一听李儒这么说,董卓便连忙差人上表:“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接到董卓的上表,何进便高兴万分,出示给众位大臣。

见何进洋洋得意,不知危机,太尉杨彪便道:“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何进不屑一顾,说道:“汝多疑,不足谋大事。”

而司空黄琬和中郎将卢植也说道:“我等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并且,大将军既已召子扬入京,为何又要召他人?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

何进道:“子扬一人,恐难以济事,故此,吾才多召数人,共谋大事。”

见何进不听,众人也都无可奈何,而卢植干脆就辞官回乡了。

回到自己的府第,太尉杨彪也是叹息不已。

见父亲愁苦,杨彪之子扬修便问道:“父亲何故如此?”

杨彪又叹了口气,说道:“大将军召林子扬入京也就罢了,竟还召了董卓,想董卓入京以后,势必会与子扬起冲突,如此则京城必乱。”

杨修自幼聪明机敏,颇有计谋,所以,听父亲说完,杨修便道:“那朝中大臣,可有所反应?”

杨彪道:“大都反对董卓入京,但又无可奈何,卢大人竟辞官回乡去了。”

杨修想了想,便道:“依孩儿之见,父亲不如也辞官而去。”

一听杨修这么说,杨彪便勃然大怒,喝道:“孽子!你说什么?我是当朝太尉,位居三公,怎可辞官而去?”

见父亲发火,杨修便急道:“父亲勿怒,请听孩儿把话说完。父亲是朝廷重臣不假,可是,父亲如今可有实权?而外兵入京以后,父亲又当如何自处?而今父亲又年逾半百,精力大不如从前。所以,父亲不如急流勇退,安度晚年,朝廷上的事,自会有人管的。”

杨彪沉思了半晌,最后叹道:“修儿言之有理,可是,天下虽大,为父我又该去往何方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