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寿宴(1 / 2)

加入书签

“你也不要太过担心牵挂了,那虎妞不是说了吗,霜寒丫头身上的外伤和眼疾,在回京之时就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所以现在,你调养好自己的身体,稳妥地处理好手上的公务,之后再尽快去找她,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从并不知道夏霜寒已经损了身子,故而日后难以孕育子嗣的虎妞口中得到的消息,让陆绍云在为夏霜寒吃的那些苦头疼惜不已的同时,更让他一直压抑不已的内心终于松了一口气。而祖父在一旁的开解与劝慰,也让他在终于得以安心的同时,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了公务上。

接下来的几日里,终于不用再公事私事一起忙的陆绍云,在一边好好调整自身身体状态的同时,一边完成了抓捕红白丸贩卖下线的公务。而考虑到一旦自己先一步回京,孙子就收不到晏伯传来的飞鸽传书的陆啸清,则选择了稍微延迟几日,随后再和陆绍云一起离开桐城关。

在将红白丸一案的结案公文传回京城的那个晚上,与夏霜寒分别了一个多月的陆绍云,终于从陆啸清那里得到了,她现下具体是个什么状况的确切消息。

身体康健地回到京城,风生水起地挥着马鞭大闹定国公府,带走夏朝阳的同时撕毁婚书并摔碎玉佩,这三条让陆绍云确定现下的夏霜寒定然身体大好、精气十足的消息,在让他那颗担忧不已的心终于落到实处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母亲徐氏生出了愤怒与气恼的情绪。

“我离京才几天,她就把我当初的吩咐全都当成耳旁风,逆其道而行之,徐氏可当真是我的好儿媳!”

如果说,徐氏当初到太后那里请旨的事情只是让陆啸清认为她忤逆不孝的话,那么现如今她指使人绑架并囚禁夏朝阳的做法,就是上升到了让陆啸清怀疑她的人格和品行的高度了。

面对着祖父对母亲的愤怒谴责,深知夏霜寒前世被徐氏害得有多惨的陆绍云,并没有出言劝解。与此同时,认识到“生活在京中的那座‘凶宅’里”确实更加适合夏霜寒的他,也终于下定了入赘夏家的决心。

“霜寒你等我,待我和祖父回京后解决了裴娉婷的问题,我就去找夏叔叔谈我们俩的婚事。”

如此在心中信誓旦旦的陆绍云,利用接下来的几日时间,将涉及红白丸一案的案犯以及各式卷宗,一起移交到了郡守衙门。随后,待他和祖父同时得知夏霜寒被圣上下旨册封为忠义乡君后,终于可以回京复职的陆绍云,立刻就兴高采烈地收拾起了回京的行囊。

与陆绍云急于赶回京城的状况不同,此时的京中,却是有着好几位不希望他和陆啸清尽快归来的人的。且在这些人中,分量最重、地位最高的,非当朝太后莫属。

前文曾经说过,当朝太后既不是皇上的生母,与皇上的感情也不亲密,因此尽管这位年过六旬的妇人顶着太后这样尊贵的头衔,手中却并没有握着多少实实在在的权柄。

想当年先帝在位时,天资聪慧,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的当今圣上——即当时的八皇子,由于受到当时太子的忌惮,因而过早地卷入了夺嫡的血雨腥风中,在十岁那年失去了生母,并身中剧毒险些丧命。

随后几年里,保住性命的当今圣上为了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故而借着余毒未清、身体孱弱的幌子,远离了权利争夺中心,并收敛起了自身锋芒。

将养身子的日子里,先帝考虑到八皇子生母早逝,故而将其交给了育有七皇子的淑妃娘娘,即当今太后进行教养。

寄人篱下的几年时间中,在母族势力的暗中扶持下,八皇子渐渐羽翼丰满,并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过程中,一点点超越其他的兄弟,向着那把龙椅慢慢靠近。

及至先帝驾崩前的那一年,几轮明争暗斗的手足相残后,真正有能力问鼎皇位的更是只剩下了七皇子和八皇子。

为了重创七皇子,帮助心爱之人成就大业,八皇子的娘家表妹,利用七皇子对自己的爱慕之心,颠覆了淑妃多年来的布局和谋算,并最终导致了绝望悲痛的七皇子拔剑自刎。至此,淑妃与八皇子以及今日成为皇后的那位表妹,就这么结下了血海深仇。

及至八皇子登基,由于其生母已亡、先皇后早逝,故而名义上为八皇子养母的淑妃,就这么成为了当今太后。而在夺嫡大戏中大伤元气、人才凋敝、几近倾颓的徐家,也就这么成为了现如今有名无实且倍受圣上忌惮的外戚。

原本,当自己的亲侄女为着赐婚这件事求到太后面前时,尽管太后已经从徐氏口中得知了夏霜寒之所以会损了身子,完全是因为太子交给她的那个任务所致。但即使知道夏霜寒和陆绍云的婚事,太子和圣上会进行干预,太后还是秉承着父母之命大过天的观念,应徐氏的要求进行了赐婚。

在太后看来,已经失去了儿子和权力的自己,能够依照自身想法和心愿去达成的事,也就只剩下徐家后宅的一些私事了。因此,仗着自己是陆绍云的姑奶奶,为争一口气的她,就这么决定顺着侄女的意思,去给圣上亲封的忠义乡君找点麻烦、添点堵。

一开始当太后得知,夏霜寒在回京后主动上门退婚、退位让贤的事情时,她的心中是很认为夏霜寒知情识趣的。但后来,徐氏费尽力气好不容易让人带进宫去的消息,却让太后认识到了,一切发展其实都与她的心意背道而驰的事实。

定国公府不接受这个赐婚,丞相府不待见这个赐婚,忠义乡君打着以退为进的主意,依凭这个赐婚将自己装点成了弱者,并光明正大地坑了徐氏一把。所有这一切,都让太后倍觉气愤与恼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