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风波过后(1 / 2)

加入书签

普珐平和另外三个专案组的人,在见到那些进入办公室的特种兵时,便已经有些发懵。

当马华龙和韩书良出现在门口时,他们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马依风的家世背景来,赶忙不约而同地站起身。

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身份的韩书良,是个中国人都认得,因为他的那张面孔经常出现在央视新闻上。

在马华龙和韩书良的身后,亦步亦趋跟随进来的还有一群人,他们分别是海东省公安厅的厅长;市公安局的张民强;省高检和市中、初级检察院的检察长;省高院和市中、初级法院的院长;海东省省委书记和海滨市刚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分管政法工作的海东省省长和海滨市市长;省和市纪检委书记;省和市人大主任;省和市政法委书记等等。

之前说过,海滨市是海东省的省会城市,省、市各级职能部门的办公地点均设立在海滨市,所以省市各级领导才会齐聚一堂。

因为都是临时得到信,几乎所有跟随前来的领导都因不明状况而一脸茫然的神情。有几个不知道是因为赶得急还是紧张的,不停地用面纸擦拭额头上细密的汗珠。

外面走廊里还在陆续有一些得信晚的人赶来,但都被张民强的秘书给拦下,请到了会议室等待。

而放出风声故意造势的人,便是紧跟在马华龙身后的张民强。

虽然知道韩书良每次前来海滨市都是低调来,低调走,不喜欢惊动地方官员。但为了马依风,他不得不顶着事后被韩书良痛骂一顿的后果而采取这种看似愚蠢而又招摇的救场举动。

本来挺宽敞的办公室,因这些人的到来感觉拥挤不堪。不得已,一些级别不是特别高的领导,只得被安排到市公安局的会议室等候。被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与马依风被查事件有关联的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具备干预和发言权的人。

韩书良此次前来海滨市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秦良玉而来,在听说秦良玉极有可能会因为黄勇富的招供获死刑判决的结果时,他非常震怒和担忧,他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女儿代人受过到无辜送死。

结果刚下飞机便听前来接机的马华龙说,马依风被查。

这两个亲家在车里经过一番临时紧急商议后,决定来给马依风撑撑场面,顺便了解下事情经过,看看查马依风的那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在走过场,还是有人在背地里对马依风进行打击报复。

“没打扰到你们谈事吧?我刚下飞机,就是想着顺道过来看一下我的女婿。”

甫一进入室内,韩书良直接走到马依风的身旁,面向已经哆嗦着站起身的普珐平等四人。

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以前,韩书良一直都在海滨市军区任职,所以他的家庭成员情况几乎没人不知道。

而他唯一的一个女儿韩凤英,自小便像条裤腰带一样拴在马依风的身旁。了解情况的人都曾在背地里议论说,马依风将来一准会娶韩书良的女儿做媳妇。

现在这话从韩书良的嘴里讲出来,其分量可想而知,这等于是在变相地告诉所有人,马依风与秦明月的关系是清白的。也等于是在警告跟随他一起进来的检察院和法院的领导,如果再查马依风,那就是不把他韩书良和马华龙放在眼里。

这种烟雾弹式的话语,只有马华龙、马依风和张民强心里最清楚。秦良玉的确就是韩书良的女儿,马依风自然也就是他韩书良的准女婿了!

其实若论前世的话,韩书良和秦良玉的父女关系,那可比韩书良与韩凤英的父女关系要正统。毕竟韩凤英的上一世与韩书良并无血缘关系,仅是韩书良的外孙媳妇。

所以,在得到前世的记忆后,秦良玉在韩书良心中的地位要远高过韩凤英。这就是韩书良在听说秦良玉的情况后,心急火燎赶回海滨市的原因。

“韩副主席,我们已经谈完了,没什么大事,就是来找马队长闲聊点案情,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来请教下马队长,我们这就准备回去了。”

活了大半辈子的普珐平,见过的最大的官也仅是省级的。像韩书良这种中央级的官员,估计没有马依风这件事,到死他也不见得有亲见的机会。

接收到站在韩书良身后的检察院检察长的眼神暗示,普珐平结结巴巴地说完这番话后,擦了下额头不停冒出的汗水,恭敬地冲韩书良微颔首,迅速收拾好自己的包,带着那三名组员像逃命似的快速离开。

为了自己的女婿马依风以及自己的女儿秦良玉,向来讨厌应对奉承巴结自己的那些地方官员的韩书良,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陆续地秘密接见了一批官员,与他们进行了一番长谈。

有能力爬上各自领导职位的那些官员都不是傻子,头脑灵活的他们在与韩书良和马华龙的秘密谈话后,都听出来这二人的暗喻。

自此后,尤其是检察院和法院的领导,开始密切关注起秦明月的案件,知道如果给这个女犯人判得重的下场便是明面上开罪韩书良和马华龙。

他们亲自挑选了各自的心腹作为秦明月案的公诉人和审判长,目的并非是为了秦良玉,而是为了他们所理解的韩书良的话意:捧红韩凤英,因为她是此案的辩护律师!

没过多久,在海滨市的领导层开始有一些小道消息传出:检察院无端怀疑马依风和关押在看守所里的女犯人秦明月的关系,惹恼了马依风的父亲马华龙和他未来的岳父韩书良,而秦明月案的辩护律师便是马依风未来的老婆。

这样一来,本来打算在元旦举行婚礼的邓锋和韩凤英,不得不将婚期押后,以掩人耳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