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抗战杨虎城来了(三)(1 / 2)
杨虎城一行人是从河津过的黄河,经临汾、介休、汾阳、榆次等地,一路来到了太原。
这一路的观感,不仅让杨虎城大开眼界,更让杨虎城感慨万千。
临汾到介休这一段,处于临汾盆地,都是平原,自古就是山西的大粮仓。这里河流众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田里的农作物长势也都非常不错,就是田间劳作的农民们的气色也很好。而杨虎城最在意的灾民,竟然一个也看不到。这同陕西比起来,虽然仅是一河之隔,也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陕西,今年旱情已经缓解,多数撂荒的土地都已经播种,现在庄稼的长势也还可以,可是毕竟夏粮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下来,需要赈济的灾民还有很多,就是西安城内灾民也是随处可见。
可是过了介休后,就进入了太原行署的地域。杨虎城发现,太原行署的情况于临汾等地的情况又大有不同。
这里田地间水利设施十分完备,几乎是每一块田地都有水渠连通,地里的庄稼长势也更好。农民出身的杨虎城,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到过长势这么好的庄稼了。他看得出来,一个大丰收是绝对跑不了的。
这里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相对要更多一些,不过干农活的人中,青壮年相对要比临汾那里的要少,十几岁的孩子更是一个也见不到。不过,那些劳作的农民情绪倒都是很好,田地间欢声笑语不断。
李义址去和几个老农攀谈后告诉杨虎城,这些地都是农民们用北方投资发展银行和太原商业银行的贷款购买的土地,他们这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眼看着今年会大丰收,情绪自然是好。
至于没有多少青壮年做农活,这是因为现在农活不是很忙,青壮年们都去参与修建公路和在新建的工厂做些短工,补贴家用。而孩子们则都在上学,太原行署有法令,所有适龄儿童青年都必须要接受最少是初中的免费教育,如果谁家的孩子不去上学,家长是要受到处罚的,甚至村长也要受到连累。
至于太原行署接收了大量的灾民,可是为什么却一个也看不到?
农民们告诉李义址,只要有灾民来到太原行署,都会被太原行署民政厅登记造册,然后根据灾民家庭情况,把他们家里的劳力推荐给招工的工厂和筑路工地,或者安置到示范农场,以及到绥西开垦荒地。近期大量到来的灾民,据说是都被送到北蒙去实边了。
灾民们刚到时,都会由民政厅在各地的办事处按照灾民家庭人口数量,发放一个月的口粮,在灾民们有了生活来源后再还上。不过,现在去北蒙实边的灾民,听说是免费供给三个月的口粮,而且还在北蒙免费提供给住房,现在灾民们多数都去北蒙了。
对于太原行署这种应对灾民的办法,杨虎城认为很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灾民安排相应地工作,待灾民有了收入后再还上,太原行署耗费的粮食并不多,就安置了大量灾民。
路过武宿时,杨虎城被天空中时常低空飞过的战机深深地吸引住了,听人们说武宿有一个第四路军的大机场,光飞机就有好几百架,这让杨虎城吃惊不小,中央军也不过仅有几百架飞机,宋哲武竟然也有这么多飞机?
杨虎城很想去开开眼界,见识一下宋哲武的飞机。可是离武宿还有十几里,就被卫兵拦住,告诉他们前面是军事禁区,没有证件不得通行,杨虎城只好很遗憾地去太原。
离太原越近,就越能感受到浓浓的商业气息。太原东关外直到南郊的小店这一带,是太原行署主任何其巩根据宋哲武的建议,划定的工业区,新建的工厂要尽可能地集中在这一地区,以后如果工业区面积不够,也只准向南扩张,不得进城。现在,这个工业区里,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新建和正在建设的各种工厂。
在这片工业区里,最抢眼的还是隶属于北方机械装备公司的几家大厂,尤其是钢铁一厂那高耸的高炉和冒着白烟的高高竖起的巨型烟筒。
工业区里的人流明显增多,不仅是来来往往的艹着各种口音的商人们行色匆匆,就是往来拉运货物的人力平板车和大车、汽车也都紧张地穿梭不停,在各个工厂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
从太原东关和南关向工业区里,分别修建了两条并排可通行四辆卡车的笔直的大路,现在正有民工们在建水泥路面,这条路上的人流和车辆,在杨虎城看来,要比上海的南京路上的人流和车流还要多。当然,人流最多的,还是设在东关的兴华公司的门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