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后勇(1 / 1)
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耻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耻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耻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耻可以全人之德”。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守仁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王先生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衩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才能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知耻近乎勇,说的是人人都会做错事,但不管做的错事有多大,只要敢于承认现实、正视现实,敢于去改正错误、扬弃旧我,仍不失为一种勇气,是值得人们尊敬和敬佩的。神经组织学家拉蒙?伊?卡哈尔,西班牙人。父亲是乡村医生,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因此,小卡哈尔不好好学习,总与一些坏孩子在一起胡混。后来闯了祸,还被警察拘留了三天,把他父亲气坏了。出来后,他坏毛病仍然不改,又因为调戏女同学被学校开除。父亲要打他,他吓跑了。在外胡混了一年后又回了家,结果父亲真的被他气死了。父亲没了,他只好去做苦工维持生活。他很早就爱慕邻家的一个女孩,总想找机会接近她,可是那姑娘根本不理他。一天,他看姑娘与人谈话,想靠近听听,那姑娘好像在议论他:“顽童都是没志气,也不会有好前途的人……”他立刻感到脸红心跳,姑娘的话大大刺激了他。回家以后,他躺在床上不吃饭、不睡觉,脑子里全想着这事。他终于明白过来:人不能象自己这样胡混,并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他重新上学,一改过去的坏毛病,勤奋学习。校长和老师都感到奇怪。终于,他以高中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萨拉戈萨医科大学,成为一个享受全额奖学金的大学生。
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获释回国。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
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耻,即自省身心过失,而生愧悔改善之心。洛阳人苏秦很想有所作为,他变卖了家产,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他用光了钱,趿拉着草鞋狼狈的回了家,被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妻子不理他,嫂子不给他饭吃。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揪得头皮疼,但却来了精神,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苏秦刻苦读书一年多,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后来,他到六国游说“合纵”的主张,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终于挂了六国的相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