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颓然8(1 / 2)

加入书签

泰平四年,十月二十三,安东之地的第一场雪已经开始降下了,当地诸多的农闲冬忙工作,也正式进入尾声。

而渡海而来的第一批八千名辽东藩兵,在大将拓俊京的带领下抵达了桃山港,随即又马不停蹄的继续沿着道路,引兵南下与我的本阵汇合了。

当然了,在这个冬天里能够驻留在温暖潮湿的夷洲大岛,对于东北之地苦寒干燥的他们,也算是一种别样的难得体验和放松。也算是对于这两年他们忠于“王事“戳力报效”的变相补偿和奖赏。

毕竟,夷洲大岛在长远的规划当中,也就是被定为未淮镇的大后方,兼做军队和体制内人等度假疗养之地。

如今在我淮镇正式的编制外,大概还有十几只规模不等,以藩兵为主的地方武装在听效或是接受支配,合计起来大概有三到四万人左右(主要受季节和农时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平时以较小的维持代价,承担一些二三线的次要任务和低强度的战斗需要,诸如治安清理、分区剿匪和镇压地方的反抗等等。

常态下只要确保足额的口粮供给和基本的训练装备,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定额的薪饷,只有出勤务或是进入战时状态下,才能领到相应的长短期津贴和补助;

而在其此间,只有少数多次上过战场或是表现出众、立过功劳而比较精锐的部分,才能获得特批类比二线防戍营的基本薪饷待遇,年节还有理性的赏赐衣食,以作为其他藩军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因此,其中按照训练装备,战场和服役的经验,来源地域的不同,这些藩军之间也是强弱不等而相差很大。

其中最弱的部队也就相当于武装屯垦团的水准,或者说就是以应募藩兵的旗号,为我淮镇控制的飞地提供相应屯垦和开拓的劳力;

这部分兵员主要来自安东道的东南隅,从乌骨水到鸭禄水之间的诸多中小姓诸侯,所联合提供的,约占据了外属藩军的五分之二;

因为当地普遍领地狭小而人口有限,往往一个小诸侯名下只能提供一两百,到三四百人头而已,故而这些藩兵的装备也是极尽简陋之能,往往就只有一把武器和一身布衣,然后就这么两手空空身无长物的给派遣过来应付了事了。

状况比他们稍好一些的,则是来自新罗地的藩兵;其中又分为新老两大部分,

老藩兵大概有一万多人,差不多都是来自全罗道境内;当年在平定全罗道的过程当中,有过相当程度伴随作战和辅助役协同的经验;后来又参与了淮军转战京北方诸道的历次战役,因此能够存留到现在的,无疑都是相当可靠的老部队了。

新的藩兵部队,则是赵隆在一路征战的过程当中,沿途不断的征募和聚附、收拢起来的;主要来自那些被后百济军给击破、打散乃至灭族的诸侯势力残余;

虽然经过几次决定性的大战和追亡逐北,最终猬集在他旗下起来的各色人等数量委实不少,但是大多数都被就地编管起来打发去屯田了;只有剩下少量相对精锐而富有经验,被他带回到淮地来继续听效和卖命。

当然了,从这些新罗藩兵的普遍战斗力上说,属于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的类型;也就拿来充作后方的守备力量和沿线据点的维持,还是比较称职的。但是想要让他们发挥主动攻击性,来进行正面突破和远距离奔袭机动,就未免后劲不足和缺乏爆发力。

然后,就是在淮地体系内服役资格最老的安东藩兵,说是最老其实也不过是几年光景而已,其中又以我从辽东带回来的大罗氏旧部居多。

因为是被当做仅次于核心六州的优质兵源地经营的缘故,长期接触和被改造、影响的早,所以这些安东藩兵已经在淮地体制下,逐渐完成了适应性的过度阶段,而得以比其他地方的藩兵,拥有更多的机会和用场。

其中也一路见证了宿敌辽西薛氏的覆灭与营州军的入侵;北地诸侯联盟的越境攻击;安东大罗氏的权力更迭和内乱,骠骑兵和山地部队建立等诸多大小事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