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市场均衡——买卖是如何产生的?(1 / 1)
第六节 市场均衡——买卖是如何产生的?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董晓孝
第六节 市场均衡——买卖是如何产生的?
市场上行色匆匆、往来频繁的人们,达成了一笔又一笔的交易后,满意地继续去洽谈新的生意;互联网上的买卖双方,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够完成在线交易,然后继续寻找下一单网上贸易。买卖交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人们到底是如何进行这些看似轻松实则不易的买卖呢?
其实,这些买卖反映了基本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原理。众所周知,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分析的两个最基本工具。当供给与需求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时,市场同样会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即一种商品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品的价格是由该种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的,同时价格反过来又自动地影响和调节供给与需求,使整个市场趋于均衡的状态。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市场均衡。人们之所以能在市场或互联网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买卖,是因为在经过讨价还价后双方达成一个共同认可的价格,这一商定的价格被视为均衡价格,即均衡市场下的商品价格。
市场均衡是商品市场上需求与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市场均衡主要分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两种。如果市场上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达到了供求平衡,这属于局部均衡;如果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达到了供求平衡,这就是一般平衡。应强调的是,一般均衡是真正的均衡,局部均衡只是暂时的均衡,且局部均衡总是会趋向于一般均衡发展。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会逐步消失,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线上。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即产品价格为时,该产品的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出现产品短缺现象。这样一来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抬高价格,另一方面又使供应者增加商品的供应量,这样该产品的价格必然上升至均衡价格水平,也就是时的价格;反之,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即产品价格为时,该产品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出现商品过剩现象。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供给量,这样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到均衡价格水平,也就是时的价格。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市场均衡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某种商品的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某种商品的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而均衡数量则是同方向的变动。
但是,即使是在均衡状态的市场下,同一市场上同种产品仍会以不同的价格出售,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取决于买卖双方。比如我们在市场中淘货,刚在一家摊位买了一个小饰品,但是转身在隔壁的摊位看到同样的东西价格却更便宜?由于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挨个去询问所有摊位的价格,全部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便宜的那家摊位。所以,市场上的摊位能够对同样的商品采取不同的价格。
但是,总的来说,市场上买卖双方都趋向于在一个大体一致的价格上互相靠近,这一令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均衡价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