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彼得原理——位子越高越好吗?(1 / 1)
第四节 彼得原理——位子越高越好吗?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四节 彼得原理——位子越高越好吗?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众多组织领导者不能胜任的案例中分析出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后,他就会想要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直到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如此一来,就很可能导致组织中的所有岗位都被不能胜任的人所占据,导致整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所反应的,是人们对权力和利益无尽追求的**,当一个人拥有了一项权力的时候,他就渴望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但追求权力的过程就像是爬梯子,梯子爬得越高就越危险。同样的,权力越大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就会越大,很有可能最后败在权力的手中,导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查理三世是莎士比亚早期剧作里的人物,他一心想爬上王位,为此大开杀戒,最终如愿以偿,登上了王位,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在一场战役中输掉了自己的皇冠。同样是莎士比亚手中的另一人物,麦克白也凭借着阴谋、暗杀篡夺了皇位,但是当麦克白登上皇位之后,他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下令处死好友和他的儿子,以及所有敢于反对他的人,最终为自己种下了悲剧的恶果。
从这两个戏剧人物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诱惑产生的危险,但是,权力本身其实并不坏,但是,任何事物都“过犹不及”,若过分追求权力,达到盲目的地步,那么后果就很危险。
很多早期成功的集团公司CEO仅仅为了个人权力的目的,就毫无节制地实施兼并收购,很多企业就是在这样的领导下阵亡的。
20世纪60年代初,詹姆斯·林组建了LTV集团,主要从事飞机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者。从60年代末开始,他展开了一场大型的兼并扩张行动,先后收购了几家分别从事运动产品、食品和药品生产的公司,后来,他又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民用航空业和汽车租赁业,但是,当他花重金买下了琼斯-劳顿钢铁公司后,公司变得负债累累,他不得不出售了手中的其他一些产业。70年代末期,詹姆斯·林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收购狂潮,他先后买进一家钢材厂、一条汽船生产线和一家军事车辆生产厂,最后,他又买进了共和钢铁公司。但是到1986年,LTV公司因沉重的债务宣告破产倒闭,直到1993年,公司才从法律的保护下解放出来,开始生产轧钢,但是仍然债务缠身。
这样的并购狂潮只能说明一点:为权利而追求权力,最终只能导致权力的丧失。不管是处于哪一级别的领导者,如果陷入了追求权力的迷局,那么不仅会使自己付出惨重代价,也会使组织陷入困境当中。
很多人在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后之所以不能胜任,是因为更大的权力要求晋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位时不需要的新能力,而很多过分追求权力的人并不具备这些能力,不仅会给组织带来损失,也会使个人受到很大的伤害。
比如一个负责质量工作的雇员,由于一向工作出色,可能被提升到一个他比较胜任的监督之职。之后,他或许还能升任任管理方面的领导,这份工作对于他来说已经有点吃力了,但是如果他很努力,并且层级组织的其他条件有利的话,他还可能胜任到部门经理的位置——这是他所能晋升到的最高职位了,但是,他会是一位不称职的部门经理,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日常的工作,如果他有幸有一群能干的下属支持和帮助的话,他勉强还可以维持工作,看起来还算称职。由于他作为领导者的威望,他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胜任总经理,这时候,他已经达到了最大不称职状态。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与公司目标和政策紧密相关的决策,既要负责质量工作,又要应付长远目标等抽象的概念,他会感到越来越力所难及。
由于组织的领导者在组织运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领导者的每一个决策或口令,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生死存亡,所以,位置越高的领导者,尽管其权力就越大,但身上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团队的全军覆没。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要一味地追求权力,拥有权力的大小应与自己的自身能力相契合,这样才能引领企业的稳固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