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念固着——领导是天生的顽固派吗?(1 / 1)
第一节 信念固着——领导是天生的顽固派吗?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一节 信念固着——领导是天生的顽固派吗?
有时候,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中,如何走出这些无形的陷阱,是对领导能力的极大考验。
2000年09月21日,刊登在人民网上的消息称:南非总统姆贝基仍坚持其在有关艾滋病起因问题上的理论,即艾滋病病毒HIV不是引起艾滋病的唯一原因。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而姆贝基从1999年开始就一直对HIV引发艾滋病持否定态度,姆贝基认为:艾滋病的医学学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而HIV是“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缩写,一种病毒只能导致某种疾病,而不可能引发综合病症,因此他否认是HIV引起了艾滋病。
姆贝基的这一观点严重影响到南非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尽管南非每月都有5000名HIV呈阳性的婴儿出生,但是南非政府拒绝为那些有可能将HIV病毒传染给胎儿的孕妇提供治疗药物AZT。这导致南非成为目前艾滋病传播最快的国家,全国4200多万人口中已有10%的人感染上可HIV阳性病毒。
姆贝基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的观点和做法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人民的命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领导者,却在艾滋病起因问题上固执己见,他宁肯浪费时间对艾滋病的起因争论不休,也不肯拿出财力物力去救治那些艾滋病患者。在这个问题上,姆贝基已陷入了信念固着的陷阱之中。
在心理学中,信念固着是指一旦人们对某个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后,就很难再对此加以否定,即使有确凿的证据与信息证明先前的信念是错误的,人们也往往视而不见。这是人在认识事物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1982年,心理学家罗斯和安德森进行了一项实验,证明了信念固着的存在。
罗斯和安德森首先给参加实验的被试灌输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其实是错误的,然后要求被试解释为什么这种信念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解释,可以让被试在心中建立这一信念。
当被试解释完之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其实这个信念是错误的,只是为了实验而凭空捏造出来的。然后再呈现出一系列的证据,让被试再彻底否定这个错误信念,建立起新的正确的信念。结果,尽管被试已被告知真相,但只有25%的人接受了新的正确的信念,仍然有75%的被试坚守最初的那个错误信念。
信念固着是人根深蒂固的天性,领导者也不能避免。很多时候,领导者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先入为主式的,而且这种先入为主式的信念很难改变,别人越是想证明他的信念是错误的时候,他反而约会坚信自己信念的正确性。
比如,当一个领导者经过一定的研究、调查之后,认为某个计划或者方案是可行的,也就是他在心中建立了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信念的时候,如果有人站出来,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且举出很多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说明这个计划或方案并不是最优的计划或方案。但由于领导者的信念固着,他不会认为那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是有理的,相反的,他会更加认可原来的方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越是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就越是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闭,而越是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闭,就越能证明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领导者若陷入这样的循环当中,必然会表现出固执己见。
尽管信念固着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减少它的产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通过对相反的观点做出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信念固着的发生。
在心理学家罗德的一项研究中,请来一些对于死刑的观点鲜明——支持死刑或反对死刑——的大学生为被试,根据他们的观点把他们分成两组,让他们对两种假想的关于死刑是否合理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被试都认为该研究结果是倾向于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之后,罗德要求被试从相反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如果被试是一名支持死刑的人,让被试问自己:“假如我是一名反对死刑的人,我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结果发现,当从相反的角度考虑问题之后,这些被试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客观地固执己见了。
对于领导者而言,如果不想掉入信念固着的陷阱而不自知,就应当有意识的锻炼大脑对新信息——尤其是那些与已形成的信念相悖并为大脑自身所阻隔的信息——的接收能力,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思维被大脑中先入为主的信念所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