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1 / 2)
第3节
2018-04-15 作者: 李迎兵
第3节
这天晚上,刘渊在睡梦中突然觉得头顶变得一片明亮。他站在黄河边向远方眺望着。突然,从身后来了一阵强劲的风把他托举起来。刘渊就这样借着风势向老家新兴县的方向飘去。爹娘在不远处指引着他。他来到童年时期家门口的小河旁,好像自己能够一下子看穿河底。河水是如此的清澈见底,他就埋下头来用双手做勺子舀水喝了几口。也正在这个时候,刘渊觉得自己浑身发热,突然有千斤的力量在爆发。只见在他家的房顶上飘着一面写有“大汉”二字的旗帜。那面旗帜,刚才还在远处的房顶上,也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到了他的手里。刘渊身边一下子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兵士。刘渊正要站到高坡上大声疾呼,梦就醒了。
西晋朝廷混乱,诸王争权。不仅刘渊在心中充满厌恶,就连洛阳城里的百姓也是私下议论纷纷。有的族人对刘渊说:“这也许是值得庆幸的,是个机会。晋人内乱,匈奴部族才有机会摆脱现在不尴不尬的处境,只要你站出来大声疾呼,必定会有很多人响应。”而刘渊在梦里的那些举动仿佛就是一种暗示:能够真正成为自己民族乃至其他民族的主宰。这是刘渊的一个心结。
当皇太弟司马颖召集大家商议抵抗王浚起兵的事情时,刘渊低着头,总是不吭一声。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刘渊对司马颖说自己希望能回到自己的部族去。因为,只有回到那里,刘渊才能动员更多的力量为司马颖所用。刘渊无心参加这种讨论,在议事结束后,他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找一个私人理由来请假。他对皇太弟说道:“族人要给下官的父母举行合葬仪式,希望皇太弟能恩准下官回家参加葬礼。”
皇太弟司马颖正当焦头烂额之际,根本顾不上其他杂事,就算刘渊这一孝行,也无法打动司马颖。司马颖原本就对刚才会议上刘渊一言不发深感不满,但又碍于以往的情面,不好直言训斥,只是让他先别忙着告假:“如今王浚联合司马腾举兵反叛,正是用人之际,此时提出离开,怕是不合适,待平灭王浚之后再说吧。”刘渊也觉得刚才的话过于仓促,没有考虑司马颖的内心感受。所以,他一回营帐,就更加郁闷了。无奈,一时又找不到一个说话的部属,他一个人钻到营帐后面的小树林,吹起了箫。
身边的衙役都知道老爷吹箫的时候是不喜欢人们打扰的。刘渊借着吹箫来忘掉刚才的不愉快。当时,刘渊的箫声听起来有些凄惨和苍凉。人们不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只是在这浑厚深切的旋律中,能够隐隐约约感受到吹箫人的心情。刘渊眼前出现了自己父亲和母亲的背影。他知道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期望。这种伤感是肯定的。因为刘渊一大家子,在整个匈奴五部都是说一不二,叱咤风云,如今改名换姓不说,还一直寄人篱下在京都洛阳,看人眼色行事,与一些鸡鸣狗盗的人打得火热。他只能偷偷地一个人研究兵法,却一时无法实现自己从小的抱负。
刘渊无奈,对司马颖说自己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只是现在想回到自己洛阳的府中。他和贴身随从小溜子先回到府上,很快传来禀报说夫人呼延玉的娘家来人了。
刘渊有些意外,但也觉得这个时候能有亲戚来看望,正好可以叙叙旧,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原来是小舅子呼延攸,现在正与阏氏呼延玉在上房里拉话。阏氏,是汉时匈奴人妻的称号,源于胭脂花,即红花。匈奴人以女人美丽可爱如胭脂而得名。匈奴人称妻为阏氏,称母亲则为母阏氏。
刘渊与呼延攸来往不多,上次呼延攸来时差不多有几个月的光景了。但这次刘渊灵机一动,觉得要返回部族只有眼前这个呼延攸了。
呼延攸正与姐姐说起老家那边的情况,看到刘渊进门,连忙站了起来。呼延攸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刘渊,说:“一路来到京都,觉得你这只草原上的苍鹰,在这里快要失去展翅的空间啦。”
刘渊拍拍呼延攸的肩膀,然后转身对夫人呼延玉说:“今晚让后厨多做几个菜,好好喝两壶酒,一醉方休。”
夫人呼延玉,与刘渊母亲呼延氏,并未相见过。母亲呼延氏去世那时,呼延玉与刘渊并不认识。由于刘渊对母亲的怀念,所以,长大后娶了一个同样姓呼延的女子,以至于府上也叫刘渊的妻子为呼延氏了。不过,为了与母亲呼延氏有所区别,刘渊和刘渊身边的人总是叫他妻子为夫人,或者直呼其名呼延玉。
与夫人的认识,确乎偶然。这个姓呼延的女子出现在那片北方的碧绿草原中,却又是一种难得的机缘。
那次,刘渊远远地看到一个小黑点在大草原中跳跃。渐渐近了,刘渊发现是一头秀发的姑娘,而当时呼延攸就在姑娘的背后叫喊着什么。呼延攸在刘渊的视野里显得有点多余。他怔怔地望着马上的姑娘出神。
姑娘黑缎子般的长发在风中飞动着。而姑娘身下的骏马却是威风八面,气宇轩昂。
刘渊拦住姑娘的马匹,只听他大喝一声:“吁——兜——儿!”
马匹站住了。姑娘很生气,问为何拦住她的马?
姑娘的弟弟呼延攸甚至拉开弓箭,准备对刘渊射击。只是姑娘忙转身对呼延攸说:“弟弟,没问清人家干啥,你射啥箭啊?”
“姑娘,你叫啥名啊?”
↑返回顶部↑